央广网成都6月17日消息日前,《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这是成都市第一部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年规划,明晰了未来五年智慧蓉城的建设方向。《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成都5G基站数达9万个、示范智慧社区建设数量达100个、中小学数字校园覆盖率达100%……《规划》明确了智慧蓉城建设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智慧蓉城运行中枢高效运转,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安全支撑牢固可靠,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有多“聪明”,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利。《规划》提出,以智慧应用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推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智慧化,助力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落地落实。在公共管理智慧化方面,将推进经济管理智慧化、市场监管智慧化、社会管理智慧化、生态环保智慧化、信用管理智慧化,并以智慧化赋能“四大结构”调整。在公共服务智慧化方面。《规划》提出,以“天府蓉易办”平台为面向企业办事、服务的总入口,提供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实现“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深化惠企政策“一网直达”,实现政策申报“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键申请、一网通办”。在公共安全智慧化方面,将推进公共卫生安全智慧化、社会治安管控智慧化、应急安全管理智慧化,实现公共安全风险精准预测、预警、预处,智能韧性的公共安全新生态基本构建。此外,成都还将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构建整体智治新模式。《规划》提出,围绕建立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架构、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提升事件处置指挥调度水平3大任务,加强态势实时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资源统筹调度、线上线下协同等能力建设,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一云汇数据、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一体防风险”。
2018年,成都首先提出公园城市概念,到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4年多时间里,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先行先试,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内涵式进阶。3月16日,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获悉,《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总体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规划了路线图,将从国家层面支持成都建设具有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目标已定,蓝图绘就,成都已做好准备,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根据目标,到2025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将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据了解,《总体方案》分别从总体要求;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和实施保障6个方面对工作进行部署。《总体方案》首先明确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分别为: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城乡融合更为深入,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关键点一: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优良的绿色生态本底是基础。《总体方案》提到,成都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推动龙泉山东翼加快发展,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使城市成为“大公园”。同时,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建立万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推进全域增绿,建设以“锦城绿环”和“锦江绿轴” 为主体的城市绿道体系,并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均衡布局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打造功能复合的亲水滨水空间。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还将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育秀美山林,夯实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和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在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将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打造水清、天蓝、土净、无废的美丽蓉城。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如何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总体方案》表示,将优化城市设计,传承“花重锦官城”意象,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复兴特色街区,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塑造天际线和观山观水景观视域廊道,呈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美景。关键点二: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为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总体方案》提到,将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人民群众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绿色出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鼓励绿色消费,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和环保再生产品,建立居民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照明。在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助洁助行等服务。同时,还将扩大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在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方面,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成都将建设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关键点三: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将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成都将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内畅外联、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国内开放通道,发展高水平开放平台。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将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发展壮大多元消费业态,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还将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攻关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推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培养引进用好高水平人才,促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长、集聚、发挥作用,营造开放包容、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关键点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在城市治理方面,成都将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系统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成都将增强街道(乡镇)行政执行和为民服务能力,有效承接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事项。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同时,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养老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推行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健全接诉即办、联动督办的全方位响应机制。
成都规划2020年内中心城区新建和新扩11个湖泊、9个湿地 城市建设 已完成9个“小街区”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15分钟即可步行到达社区综合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设施、健身馆等。 选取并计划打造62条特色街道,塑造“以人为本”、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街道。 规划2020年内中心城区建立45个综合公园和40个专类公园,新建和新扩11个湖泊、9湿地。 62条特色街道串联成都地域特色、在中心城区构建步行十五分钟即可见公园、9个小街区示范区规划编制已完成……“四态合一”,将成为引领成都城市发展的思路。成都市规划局昨日介绍说,按照规划目标,2020年内,中心城区建立45个综合公园,2025年建成国际区域贸易中心、购物天堂。 ●公园 5年内建立45个综合公园 在规划建设宜居之城方面,市规划局介绍,我市将在全域范围内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目前已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空间大格局,并将市域范围内55%以上的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加以刚性的保护。 依托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若干代表成都国际化形象的大型公园,如香城、花田等5个生态区农田湿地。在中心城区构建“十五分钟公园圈”,在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构建“十分钟公园圈”,加快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建设,实现居民生活“五百米见绿”。规划2020年内中心城区建立45个综合公园和40个专类公园,新建和新扩11个湖泊、9个湿地。 ●小街区 买菜健身看病 15分钟到达 市规划局介绍,目前已经完成锦江区锦江宾馆片区、青羊区文家片区、金牛区茶店子片区、武侯川音片区、成华关家片区、成都高新区金融城片区、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秦皇寺中央商务区、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片区等9个“小街区”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共计24.74平方公里。 小街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将以社区综合体方式布置,社区综合体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设施、综合健身馆、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用房、农贸市场、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即可步行到达。 在城市的发展中,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的配套设施,以提升城市对于国际人群的服务水平,包括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 ●街道 计划打造62条特色街道 市规划局介绍,在规划建设服务业区域核心城市上,将依托“双核”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着眼于商贸(打造以国金中心、太古里为代表的国际购物天堂)、金融(打造骡马市、东大街、金融城、天府国际金融中心为代表的金融中心)、总部办公(CBD、秦皇寺中央商务区等)。 同时,我市将全面梳理历史文化要素,建立历史街区、特色街道、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等构成的城市特色风貌保护及利用体系。目前,成都创新性地选取并计划打造62条特色街道,塑造“以人为本”、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街道。